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00字。
观三年高考,谈诗歌鉴赏考试内容与答题技巧
352200  福建省古田一中  雷贤平
2006年我省高考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本题考查同学们两个方面的知识:①锤炼语言,简称炼字;②艺术手法。
回顾2005年试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⑴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⑵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两个方面的知识:①锤炼语言,②艺术手法。
回顾2004年试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到最能体现全诗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本题考查同学们两个方面的知识:①锤炼语言,②意境。
从三年的高考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歌鉴赏中的语言锤炼是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是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言之表现手法也是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内容结合其它省市的试题谈谈如何进行这两个方面的把握。
一、锤炼语言
在讲解锤炼语言之前我们先要理解两个概念:意象与意境。意象中的“象”是指诗人在诗中描写的对象,如“冷月”中的“月”;“意”则是诗人的情感,如“冷月”中的“冷”。同样是一个月,可是冷月、圆月、缺月、残月、明月,原因就在于作者的情感不同。结婚时,一定是花好月圆,那怕是初一。“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中的“青苔、树、雨、月”都属于“象”,一旦对“象”加入诗人的感情——“意”,那么二者就构成了意境。比如这里的雨是用“寥落”来修饰,月用“愁”来修饰,于是“青苔、树、雨、月”与“寥落”与“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