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750字。
课题: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
通过诗歌比较鉴赏,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比较鉴赏点的选择、确定,明确比较方向。
【教具准备】
自制Microsoft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时数】
2课时(含训练及讲解)。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诗歌比较鉴赏就是希望通过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思想感情,创作达到的境界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重视诗歌的比较鉴赏。2005年高考的16套语文试卷,有8套命制了不同形式的比较鉴赏题。2006年高考的17套语文试卷,有3套命制了不同形式的比较鉴赏题。在这些鉴赏题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为此,我们根据前两年的考题归纳出了诗歌比较鉴赏的主要命题角度,并总结了一些解答要领。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用不同角度去鉴赏诗歌,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考题举例
1、2006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声。
已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春雷第一声”?
答:“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两首诗的三、四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附《新雷》注释】:
①“千红万紫安排着”,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②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
③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
④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2、2006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咏白海棠
薛宝钗 林黛玉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