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中学必修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邮编:512500 手机:13640195175
邮箱:weiguo.wei@yahoo.com.cn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四道大题,19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6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
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选答1小题,共可选答4小题。8分)
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诗经·静女》)
②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③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④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⑤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⑥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⑦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
⑧凭谁问,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2~3题。(9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2.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3分)
3.有人认为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打破了描写战斗的窠臼,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你以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6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4~5题。(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疾病
B.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
C.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跬:半步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雕刻
5.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翻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分)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6~9题。(14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①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③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④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其 势 弱 于秦 而 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⑤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注:①嬴:秦王的姓,这里指秦国。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③三国:指韩、魏、楚三国。④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⑤故事:旧事、前例。
6.对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跟……交好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确实,实在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白天
7.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依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就不能独自保全了。
B.燕国虽属小国,却较晚灭亡,是因为燕国敢于用兵抗击秦国,并派遣了荆轲去刺杀秦王。
C.赵国灭亡的原因是赵王听信谗言诛杀了良将李牧,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又正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