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建立答题程序 提高阅读得分
——关于词句含义(意)试题的解答
一张语文高考卷,历来有古文、现代文、作文三大板块。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对付古文,只要功夫花到就行,对付作文,只要思路对头就行,唯独对现代文阅读没有把握。前几年,黄玉峰老师曾经讽刺过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文言文是读不懂做得来,现代文是读得懂做不来”。这话流传一时,被社会各界引为语文教育失败的证据,也被众多语文教师引为语文高考与教学脱节、现代文阅读教学无章可循的论据。
不少教师教现代文是依靠题海战术,即让学生在做题中慢慢悟出对题目正确与否的感觉,原因却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训练必然是事倍功半。现代文阅读果真无法教吗?我并不这样看。我经常对学生说,中国有句流行语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是中国人丑陋的一面——在任何制度面前、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生存的夹缝。不过这句话改造一下来形容考试倒是适用的,那就是“既然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既然有应试,就会有应试技巧”。在学习总结许多名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揣摩出一套对付阅读考试的办法——建立合理的阅读答题程序。所谓阅读答题程序,是在总揽考试意图,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并对试卷中的材料、题型、题量、题干、答案进行分解研究基础上的考试应答规则。“程序”讲得清楚,做得到位,经过一定训练可以成为学生的答题操作步骤。
建立合理的阅读答题程序的核心是研究考题,归纳出常见题型,总结解答该题型的步骤。
本文谈的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说说这个词语(句子)的意思”“某某一词(句子)的含义是什么”与“这句话的表达作用”这一类题型的应答技巧。这一类题目几乎是每一份考卷都会出现的题型,也是许多考生常常被扣去一点分数的题目,许多考生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分。
在这一类题目上想获得满分,第一要有以下知识储备:
1. 我们应该关注的词语与句子是有限的。一篇高考现代文一般在1200~1400字之间,如果简单地以两个字为一个词语来计算的话,大概会有600多个词语,以10个字为一句话来计算,约摸有130句左右。我们审视这些句子,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句子是不会考到的,或者说,我们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会发现在试卷中用来考查的词语、句子是很有限的。
2. 我们应该关注的词语有:(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或者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重要词语: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
(2004年上海秋考);
(2)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或在具体语境中有引申义的词语:如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意思是
(2005年上海秋考《回望昨日的忧伤》);(3)比喻等特殊词语:如“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2004年上海春考);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等作用的词语(关联词、指代词等)如上文第⑤段画线句中的“那一个时刻”是指
(2005年上海春考)。
3. 我们应该关注的句子有:(1)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中心句,如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2004年上海春考《想北平》);(2)体现作品脉络层次的结构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如第④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2004上海秋考《我看舞蹈的美》);(3)内涵丰富的句子,如第②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