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9770字。
唐山市开滦二中2006~200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十月抽测

语文试卷    命题人:赵福海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注意: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涂好自己的考号、考试科目。试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寝室qǐn       咽喉yān         削减 xuē      管窥蠡测lí
B. 机杼zhù     伶俜língpīng  瑰怪guī      周公吐哺pǔ
C.派遣qiǎn      伶人líng        铿然kēng       一暴十寒pù
D.澎湃pài       臆断yì          窈然yǎo       桴止响腾fú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 .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 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 .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 . “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食品是交给奶奶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制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代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又被称为“六义”。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C.《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木兰诗》被称作“乐府双璧”,是保存下来的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l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土。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