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词类活用的成分判断法
景 鹏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
活用一、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