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30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应城市城南初中 吴高珍
文本解读: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这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以绝妙之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饶有诗情画意且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此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第一段,开头作者首先介绍了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看雪的地点——西湖;大雪持续的时间——三天;大雪的影响——人鸟声俱绝。这些交代,却只用了二十二个字,真可谓惜墨如金,简练之极!而“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语句,不仅仅交代了大雪的影响,更让人联想到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给人一种孤独之感,这大约是舟子喃喃自语的原因吧!紧接着,作者以如椽巨笔描写自己所看之雪景:首先作者总写“雾凇沆砀”的景观。所谓“雾凇”是指附在树木枝条上的雾气凝聚而成的冰花,对此北宋诗人曾巩在其《冬夜即事诗》的自注中说:“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树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而“沆砀”则是白雾弥漫的样子,这两个字极写树挂之多、范围之广。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下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描写,这也是大雪三日之后的必然结果:天、云、山、水,一概银装素裹,整个世界都是雪的王国,真可谓白茫茫大地真洁净!而在这白雪主宰的世界里,长堤、湖心亭只不过是在湖面上留下一点“影子”,但绝不是晴天丽日之际的长长倒影,而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描写,只有深切体味过雪景的人才写得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为传神、也极为恰当,而堤、舟、亭、人的缩小也有力渲染、凸现了被白雪覆盖的广袤世界。
第二段,作者先写“亭上”所见所为,在写“舟子”自语,并在“舟子”关于“痴”的议论中戛然而止,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在“大雪三日,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