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610字。
七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教学专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温七中    张维伦
各位老师:大家好。
接触新教材,许多时髦的词一下子便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视野。如“文本、体验、语文味、有效朗读、多元、建构、解构、解读”等。金戈老师要我就“解读”做一个专题,即“在阅
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开始也并不觉得什么,但后来想想,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因为阅读是一门学问、而且是很深很深的一门学问。要不,曹雪芹也不会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个“解”字,作家纳博科夫说得最好。“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妙处,他不只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真谛,同时切实体验到这种领悟带给你兴奋与激动。”“大家能想到,脊椎骨里有神经,它能感知愉悦。”我个人认为,能用脊椎骨去读,就指的是进行个性化解读。而能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又谈何容易!
我个人认为,在现阶段,学生的解读能力几乎为零,至少是很不让人乐观。有些学生所谓的个性解读,多半是拾人牙慧;更多的是误解、曲解文本。
那么,何谓个性化解读呢?我查了《辞海》,没有“解读”这个词,却有“解人”一词。解人:谓“通达言语或文词意趣的人”。后谓不明真意而妄发议论为“强作解人”。古词今用,会解读人的就是一个解人,而能个性化解读的人更是一个“大解人”。这里的个性化解读就学生而言,应这样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发现生活的意义。
那么,之所以提个性化解读,其主要原因还是目前解读的现状而起的。现在的解读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解读是太死。而另一种解读是太放。
一、解读太死也有两种情况。
1、 死在权威、教参上。 这一点已经成为传统解读的代名词,老师以教参或权威的定论为解读的唯一的标准;即使有所谓的启以诱导,其最终目的也还是让学生朝预设的圈圈靠近。一句话,就是“解读没花样,教参说的算。”
2、  死在文本上。  这里的死指的是“见一文本就是一文本,死读书,读书死。”比如读鲁迅,看了他的一篇杂文,就觉得他是一个“手握匕首,金刚怒目式”人物,却不知他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为不丈夫”的柔情一面。一句话,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解读太放也有两种情况。
1、放开文本,欲扯欲远。这指的是在解读时,只是把文本当作一个话题、甚至只是一个“缘起语”或“引子”,在随后的解读过程中,往往演变成自然科学讨论、思想政治论辩等等。看似个性化解读,实则不然。
2、 放下是非,众说纷纭。这指的是解读有界无界的问题。学生所谓的个性化解读如果违背了情理、是非等正常的价值观,他的解读就不是真正的个性化解读。现在广为流传的就是《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伪个性化解读。
三、正确的个性化解读。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解读应是“脚踏圆心,八面受敌”。如果把文本比作一个圆心,那么你的解读能力就与圆的半径成正比。解读能力强,你的圆的半径就长,所包含的东西就越多;反之,也许就一个点、甚至什么都没有。“八面受敌”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的解读成果应经得起方方面面的推敲,不能一攻就破,一攻就倒。
1、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解读策略。
2、就单一的文本而言,有从整体上的宏观解读,也有从局部的微观解读。
下面,我就第五、六这两个单元课文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五、六两个单元,与前四个单元突出“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相比,主要是突出“人与社会”这个中心。前者扣住“亲情”,后者更多关注的是“想象世界”。两个单元的有关内容阐述如下。
第五单元
一、单元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词语,美读课文,走近名人;多元解读,各抒已见,发展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过程和方法:融我入文,文我共鸣;多点体验,合作探究;学会倾诉,共享心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家庭,珍惜亲情,处理矛盾,和谐共处。关爱他人,思考人生。丰富情感,健康生活。
二、单元说明 
一个健康的人,首先应是一个有情之人。我们所培养的对象,一个目标,就是要培养有情有义之人,而非无情无义之徒。本单元的选文主题充满着“情味”。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大体的编排思路是从“亲情的悔过愧疚到亲情的矛盾冲突和亲情的和美温馨以及古人之亲情佳话”,从多个角度引领学生体验亲情。
鲁迅先生的《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因游戏而引发的故事。兄长看似关心的强制要求,实际上剥夺了弟弟童年游戏的权力。成年后的兄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弟弟表示歉意时,弟弟却笑着说什么也不记得了。本文体现出鲁迅先生柔情的一面,有关主题的解读存在着多种可能。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而这种矛盾经常会困扰花季少年。围绕矛盾,出场的有“我”和父母、奶奶、同学、同学的妈妈等人物,其对话相当精彩,而这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代沟”问题,即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的种种差异。这种矛盾其实在许多家庭都普遍存在着,对读者而言又存在着多种解读可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