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00字。  
一、诗名为何题做《蜀相》?
  众所周知,古诗如果不是取题于首句首词或者干脆叫《无题》,一般说来,题目往往暗示着全诗的立意,其中透闪着作者的着眼所在,有的题目就是诗眼。《蜀相》題做“蜀相”,当属于暗示作者怀古视角一类。教学中,不少教师提及诗为何不题作“题成都武侯祠”这一问题,经讨论是这样明确的:全诗八句虽然有四句是直接写武侯祠的,但作者的立意在于人而不在于祠,祠在诗中只是一个抚今追昔的场景而已,意在引出诸葛亮其人;作者一路寻来,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应该说,这种解读很有道理。但笔者以为这里还隐含着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诗为何题作“蜀相”而不题为“诸葛亮”?事实上,以地(物)的名称作题,其意在人而非地(物)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含混地道为“古迹”,直接呼做“八阵图”,这样命题好像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因此,笔者以为讨论诗为何不题为“题成都武侯祠”,其实意义不大。但为何題为“蜀相”而不題为“诸葛亮”则大为讲究,诸葛亮“智”,贯穿他生命的始终,也是人们最乐于讨论的,这一点无论是从老百姓的口耳相传还是名著《三国演义》都可以得到佐证。但就杜甫的视角而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素志,使他的着眼点跳出了市井的夸张,更多地专注到诸葛亮作为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吏”的身份以及由此派生的忠诚、忠直和美政上来。“蜀相”是个充满历史感的政治名词,杜甫这里显然更乐于从诸葛亮政治身份上来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同时准确地暗示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杜甫在这里不是让自己站在一个天下独步的智慧家面前沉思,而是借素志得展的政治家诸葛亮自况,抒发个人虽为黎民但心忧天下的仁人之心。因为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二、怎样理解颔联中“自”、“空”二字的意蕴?
  老杜诗风素有“沉郁顿挫”之说。所谓“沉郁”者,当是着眼杜诗之意境以及蕴蓄在其中的情感;而“顿挫”主要说的是杜诗语言、韵律方面的特色。正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