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700字,内容翔实,对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有一定帮助。
解意象,品诗歌
教学目标: 
一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二掌握评价意象的方法:
1、积累古诗常用意象(重点);
2、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诗经楚辞汉代乐府,唐诗宋词元代散曲,一直到五·四以来的新诗,共同构成了一条星光灿烂的艺术银河,它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史,心灵史,精神史,思想史,和美学史。可以这样说,只有走进了中国诗歌的美学殿堂,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心跳,把握准我们民族的脉搏。
二、 认识意象 。
现在请同学们看下面几首短诗(《勤奋》《镜子》《镜子》《伞》),先请学生朗读,然后请学生讨论这4首诗的优劣。
学生作答后老师分析:
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  
 因此诗作要出新寓意于极常见的物象刻画之中,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同样是以镜子报题材,前文所举一例有象无意,而李修炎的《镜子》,跳出了镜子的自然属性,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立意就高远深刻得多:“历史的镜子最公平/如果你害怕它/将它一摔,碎了——/它也将变成千万双眼睛……。”从镜子的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类历史,从镜子的形象中提炼出“历史是公正的裁判”的象征寓意,开拓了诗的意境,从而表现了别致而深厚的哲理。再如,林蓝的四行诗《伞》:“当你向别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别人却在想/如何握住你的把柄”状物则物态活灵活现,寄意则意趣隐约可见,这些诗中的意象达到了“物我合一”“心物两契”的境界,诗味浓郁,无疑都是佳作。
教师讲解:
1、什么是意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我们吟诵和品味这些诗句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