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470字。
主持人:请两位老师给大家讲讲近几年高考语文改革的趋势。
赵大鹏:从全国高考命题范围看,近年来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指导下,很多地区开始常识自主命题,比如我们北京自主命题已经开始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那么考试大纲今年又把所有的原来加“*”号,列入本年度不涉及命题范围一些内容都统统化到命题范围之内,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增大考生的负担?增大试题的总量呢?不是这样的,加“*”号和不加“*”号对高考性质来说都是抽样考试,原来没有加“*”号列入当年命题范围也并不是所规定的点全都考,比如若干点修词方法每年全考,若干中病句每年也是抽样考察,所以请大家在这个上面不要有心理负担,我所听到有一些考生对于“*”号去掉了,特别对于文化常识这部分感觉压力很大,其实高考不考文化常识,仅仅考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和文学体裁知识。另外从试题一个板块来讲相对比较成熟,每一个板块几道题考察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考多高难度都已经进行化,按我们已经搞的一模二模,进行梳理,只要时间进行合理,心理状态调整的好,方法得当科学,我想最后效果应当是比较满意的。
主持人:很多考生都在询问有关高考语文里面经常出错的地方,还有怎么能拿到高分,两位老师能不能先就这两个集中的问题讲一下?
周京昱:应该坦率的说,对于我们考生来讲,在中文测试当中,每一个板块都有容易出错的地方,就高考的这几个板块来讲,语文基础知识这一部分,成语的使用和病句的判断,这对于考生来讲是个难点,它一方面要求我们考生有一定的积累,比如说成语,到目前为止我相信在老师们的复习之下,带动之下,各位考生已经整理并且积累了相当一部分成语,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成语纳入具体的句子如何运用,历年的高考在成语考察方面,像褒词贬用,褒贬适当问题,范围大小问题,对象是不是恰当问题,再有这个成语是不是符合语境,对这些常见病症类型做一个把握,我想在最后一段时间,它有望使这个题从知识的积累,变成能力的攻关。
病句也一样,首先要求考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储备,也就是高考六种语病考什么,每种语病又分成哪些细类,比如搭配不当,有主谓搭配不当,谓宾搭配不当等等,像一个句子有多种不同表述方式,多种不同表述方式使整个句子搞的令人费解,对于这些细类的掌握考生应该在最后做一个梳理。最重要知识与能力之间搭起一个桥梁,我想在基础知识这两个级上考生就可以变得从容。
此外像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对于我们考生来讲,内容还好办,但是语言方面的考察有些学生觉得不适应,重要的是实词的理解,虚词的应用,这里面除了我们说的积累之外,更重要的是把词放在句中进行有效的推断,结合语言环境把握词的意思,这种临场的推断,结合多种因素来对一个词确认它的意义和用法,在考场上就变得很重要了。所以这种题,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释放二者的结合,我想在第一卷文言文和语言知识上,这是我们考生常常容易犯的错误。
主持人:很多考生还关心怎么才能使自己的语文得到高分,这个问题两位老师能谈一下吗?
赵大鹏:接着周老师刚才谈的话题我们往下谈,感觉到考题难,感觉到丢分严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自己在这块知识和能力掌握上本来就欠缺一些,还有一个原因,这是容易被考生忽略的,就是我们的临场竞技状态和我们的解题思路不正确。假如我们平时大家准备基础都是一样的,差不多的,那么谁在掌握每一种试题的解题思路上能够清晰,能够科学,那么谁的得分率当然要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