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70字。
古代诗歌鉴赏题错误析因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 许平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一出重头戏。由于缺乏一定的鉴赏知识和理解能力,也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在答题时,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先入为主,妄加推断。
脱离诗句,没有抓住重点词句分析,全凭主观臆断,或无中生有,或牵强附会,导致理解有偏差。
例1: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分析:诗中“偃蹇…‘唤我…‘人清溪…‘听读《离骚》”等用了拟人手法,借物寓怀,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但许多学生没有认真分析,认为“青山…‘明月”意在表现作者闲居时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
答: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二 就诗论诗,引申不当。
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风格等方面去体味,不能拘泥于诗句本身,而应该去体察诗人的灵魂,读懂言外之意,句外之情。
例2:
初冬夜饮
杜 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上谏,多次被流放。
问:第二句描绘出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