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00字。
渗透成功学 给新课程指路
蒋建文 广东湛江麻章区一中语文组 13729161749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更好的立足于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我国从去年开始着手进行了以“以人为本,学习之邦,教育关怀”为新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教育要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针对旧课标的种种问题: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等等。提出了切实的具体的目标:一实现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这无疑给中国的教育大业带来了阵阵春风,向世人昭示:中国人要下大决心搞好素质教育。口号响彻云霄,可呐喊仅归呐喊,具体而又容易操作的方法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的探究。近一年的时光过去了,这个让人间万姓仰头看的新生命到底成长得怎么样呢?摸索之中可谓是问题多多。以下是一篇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现有的处境。
山东各中学师资力量不足 高中新课程改革受阻
配套措施不到位 多数学校仍观望
开学以来,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区之一,山东省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但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高中课改并未落到实处,大多数学校仍然持观望态度。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指导是最令各中学头疼的问题。由于教材编印时间紧张,今年高一年级的教材到位较晚,有的中学10月7日左右教材才全部到位。另外,只有熟悉整个课程体系,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很多学校年轻教师偏多,普遍缺乏专业性的讲课指导,能达到课改要求的不多。为给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课改要求开设以通用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各校普遍既缺教师又缺教学设施,开设起来困难很大。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如何确保升学率不下降也是各学校所担心的。
按照课改要求,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比例应该有所降低,但有许多学校考虑到升学率,仍大大提高文化课的课时,压减选修课的内容安排。一位校长表示,新课改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不能立竿见影,如果实施课改的学校升学率降低,“没法向家长和学生交待”。他希望有关教育专家能够深入学校,就课改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师生广泛交流,指导学校和师生适应新课改要求,改革教学方式。此外,关于高考模式的变革也严重制约着课改的实施。
按照课改规划,3年后将由山东单独组织实施高考,山东的学生不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但截至目前,有关高考的考试标准仍未出台,各校都在焦急地等待观望。
有些高中校长认为,要想使课改目标落到实处,高考改革必须配套进行。比如:适当加大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题目比例;改革教学环境、加强素质教育;让高校也参与到高中课改中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让整体素质高、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受到高校青睐。(来源: 人民日报 )
它反映的尽管只是新课改的一个侧面,但无论怎样问题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学生的负担没有得到切实减轻。
现在实行的是学分制就拿语数外三科来说,每科五本,每期两本,一共十个学分,也就是说每期要考两次,拿不到学分就要重修,这样对学生而言心理压力会更大。虽然会考取消了,但学段考的难度大都要难于会考,而且把通用技术美术音乐等纳入了学分考核,还开设了选修课。中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