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字。立足课本,打好基础,适应变化
广东侨中 李扬
2005年是广东省独立命题的第二年,预测语文高考考查的内容与形式会有较大的变化。实践告诉我们,要应对考试的变化,关键是要立足课本,打好基础,以适应变化。
一.课本蕴涵着精美的语言素材。
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荷塘月色》《冬天之美》《故都的秋》等,这些文章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精美的语言素材。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的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句话,无论是修辞的运用,或是句式的选择,都堪称是语言使用的典范。句子把山比喻成“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增强了山的形象感,使人联想到大背景的“一望无际”、“辽阔无边”,而把山上的小屋比喻成“一片风帆”、“一只飞雁”,使本来寂静的画面,涂上了一点灵动的色彩,充满生气和情调。从句式上看,这里运用了整齐的对称句式,富有节奏美,音律美。可见,课文提供的语言样式,是具体的,可感的,能模仿的。我们常常叹息学生语言贫乏,没有可供仿写的语言样式,甚至舍近求远,到处找资料让学生积累(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累积的方法)。如果我们能用好课文,培养学生善于从课本中发现、模仿、运用语言素材的良好习惯,那么,学生的语感何愁培养不起来呢?学生的写作素材何愁积累不起来呢?
二、 二、 课文蕴涵着可供模仿的典型篇章结构。
面对话题作文,高三的学生大多选择写议论文。要写好议论文,除了要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外,还要安排好文章的思路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议论文的这些典型结构,课文都提供了范例。例如《人生的境界》(高中第五册),文章就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的,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中间部分论述了人生的境界的成因及内涵,且中间主体部分还用了典型的三层论述结构式展开论述,最后一部分指出中国哲学对未来哲学的贡献,即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是较为典型的“三大三小式”结构样式,也是应试写作的较好结构样式。另外,要写好议论文,还要注意过渡段、过渡句的运用。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运用过渡句方面很有特色,很值得指导学生学习与仿效。
三.课文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课文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素材天地——深厚的思想素材,精彩的情节素材,鲜活的人物形象素材等。这些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学生创作上的需要,而且,如果学生坚持抄读这些素材,并加以概括延伸,天长日久,自然会丰富了思想与写作素材,并由此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不少考生就从课文中找到论据,如“昭君的选择”、“屈原的选择”就是分别发端于课文《内蒙访古》、《屈原列传》。可见,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汲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学生绝对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了。
四.课文的知识往往包涵着高考考查的内容,尤其是文言文。
1999年以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采用的是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一句来自阅读材料,一句来自课文,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阅读《裴矩传》,虚词考查了“为”、“以”、“焉”、“因”这四个,8个例句中有四句出自以下四篇高中课文: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④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又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李广将军》,其中要求翻译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之谓也”这个固定句式,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