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0字。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二单元测试
一、基础知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意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野有饿殍(fú) 惊魂甫定(fǔ) 槁项黄馘(xù)
B、溘然长逝(kè) 风尘仆仆(pú) 清风夜唳(lì)
C、朝暾夕月(tūn) 悚然面对(sù) 沆瀣一气(hàng)
D、满目疮痍(chuàng) 寡廉鲜耻(xiǎn) 良莠不齐(y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赋予 斜晖 手足无措 振聋发聩 毫无顾忌
B、萦绕 提练 奇怪迭出 委曲求全 风逐残年
C、暮蔼 漫延 融汇贯通 倍感亲切 光风霁月
D、拖沓 渲泄 相辅相承 墨守陈规 根深缔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古诗中有许多惯用的意象,它们表达的 已经约定俗成,如“杨柳”表惜别怀远,“归雁”表游子思乡。
(2)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拍摄的“环形山”照片,是那样清晰,消释了多少代人对“皎皎银盘”上阴影的 。
(3)浮躁风气和商业投机心理 着学术,一些学者偏离正轨,或见利忘义,粗制滥造, 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A.含义 疑窦 侵蚀 B.蕴含 疑虑 侵蚀
C.含义 疑虑 侵袭 D.蕴含 疑窦 侵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吊,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B.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盘根错节的表现。
C.同样是骂人,方舟子骂得很过瘾,骂得无所顾忌,所以其中文章在涉及人物时,毫不忌讳,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个个真名实姓,涉及事实则是证据确凿,绝无虚言。
D.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众多芸芸众生。
5、对下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传统和特有的艺术特色。
B.还有不少因素使铁容易生锈,如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铁中杂有其他金属……等等。
C.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渲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D.列宁曾经指出:《反杜林论》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B.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自然界的演化史和某个王朝的兴衰史所得到的乐趣。
C.他只问了两个衣着锦绣的大夫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
D.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没有回忆的人,是 , 。
(2)没有希望的人,就是____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___。
①残缺的人 ②绝望的人 ③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 ④干巴巴的人
A.(1)①③ (2)②④ B.(1)①④ (2)②③
C.(1)④② (2)①③ D.(1)②① (2)③④
二、(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