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900字。
《〈宽容〉序言》公开课教案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中:林章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2、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理解课文中倡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对分子镇压新思想的内容。
2、学习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课文的中心意思。
2、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n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n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宽容〉序言》,来看看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的激烈,并进而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新思想、新事物。
(或:宽容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宽容是一道茂密的防护林,可以阻挡误解和怨恨的灰沙;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使人们能融洽相处。让我们学会宽容吧!下面我们来读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作者简介并解题J
介绍背景及课文中心意思
附资料内容: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市,后在德国和美国读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他善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宽容》《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并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部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见的宽容的胸怀。TZK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可请一学生上台书写归纳)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4)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第三部分:(5—9)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四、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前利用早自习进行课文朗读,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N
1.序言用散文诗的形式,用蕴涵丰富哲理的语言,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故事,并讨论塑造了哪些形象?
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漫游者,也就是后来的先驱者,他不满足于无知山谷的生活状态,冒险去寻求新的生活,最后受到了守旧老人的处罚并被村民杀死。
2.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那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环境,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
3.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小溪.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板书)4o[联系鲁迅的文章谈]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联系《祝福》中的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