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80个字。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齐鲁大地上居住了七年之久,对这里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倍加喜爱,他用自己的笔抒发这种激荡的豪情,表现这种博大的胸怀。
诗人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诗,创作年代最早的就是脍炙人口的《望岳》。此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诗人当时25岁,正值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之际。宏伟的抱负,高远的志向,使年轻的杜甫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活力。他面对壮丽的五岳之尊,内心激动不已,再也控制不住豪迈的情感,他对齐鲁大地深沉而真挚的爱,对东岳泰山崇高敬仰之情顿时化作惊涛巨浪从心口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望岳》一曲震天下,难怪古人说:“试思他人千万语,有加于‘齐鲁青未了’者乎?”诗题为《望岳》,然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中之景、抒望中之情:首联写远望之色,齐鲁大地,广袤无垠,但无论身在何处,泰山的青绿宜人之色依然跃入眼帘;次联写近望之势,大自然千奇百怪,无所不包,而泰山之大,兼容并蓄,聚收天下奇景秀色于一山,化阴阳昏晓之变于一体,其中不也包含着人生的哲理么?三联写细望之景,那激荡心胸的云彩,回归山间的飞鸟,带着诗人的遐想,伴着诗人的一颗心飘荡、飞翔;末联写极望之情:这么壮丽的景色,这么雄伟的大山,怎能不去一游呢?我一定要登上那高山之巅,俯视环宇,必定是“一览众山小”!
泰山之大,非如此胸怀不能表达;诗人之伟大,非泰山不能尽情抒发。正由于此,泰山因诗人的歌咏而越发雄伟壮丽,诗人因泰山的感化也愈加奇才无比了。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