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330字。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
廊坊一中
马艳华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后一个“之”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⑵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⑶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三、用作动词,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