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0字。高考诗词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形式主要采用主观题,这种形式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更接近于文学鉴赏的规律。鉴赏古诗词,可着重从以下4个方面切入突破。
1.整体感知,抓住诗眼
古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有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闲情等,而这些情感的表现经常会聚焦在某一句或某一个字上,此时这一句或一字就成为全诗的“眼睛”,即“诗眼”。鉴赏时如果能筛选并抓住“诗眼”,将大大有助于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6题,选用了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一首绝句《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雨,/月在梧桐缺处明。)其“诗眼”就是第三句中的“凉”字,一个“凉”字既写出了天凉,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孤寂(心凉)。
2.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古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大凡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花、鸟、虫、鱼等都可称之为“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意象已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用“风霜”、“雨雪”、“长烟”、“落日”、“孤城”、“角鸣”等表达征戍之难;用“杨柳”、“笛声”、“落花”、“孤篷”、“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用“月”表达思乡,用“星”传恨,用“水”喻愁多,用“梅”、“莲”、“菊”表达高洁品行,用“松”表达凌云之志。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6题,选用了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只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就可以悟出诗既表现诗人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又体现了诗人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只要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等意象,这些意象给人一种孤寂、暗淡、凄凉、低沉、渺茫之感,我们从中就可悟出诗的主旨是揭示游子的孤寂而凄凉的情怀。
3.推敲语言,传达效果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贾鸟的“推敲”和王安石的“绿”就是例证。推敲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即品味语言的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突显优劣,可以准确理解诗意。比较的字要把着重点放在动词上,如“微风燕子斜”,“斜”如换成“飞”就没有了“斜”字所蕴含的形态美。还要重视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如“山青花欲燃”,“燃”如换成“红”,就不能突出艳丽,景物如花的动态美。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选用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引”比“别”用得好,它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4.表达技巧,鉴赏重点
近年来,表达技巧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理应成为我们鉴赏古诗词的重点。
(1)从修辞手法切入
古诗词在表情达意时很少平铺直叙,总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出来。所以,鉴赏古诗词,只要抓住诗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0题,选用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而“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
(2)从表达方式切入
表达方式有抒情,包括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乐景衬哀情等)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写景:形、色、声、态;视角:俯、仰、远、近)和侧面描写;叙述和议论。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3)从表现手法切入
表现手法主要包括烘托、渲染、象征、想像、联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通过“花前”、“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反衬出青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又如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颈联就是运用了神奇的想像,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诗人恍若置身于仙境的情景。
【冲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