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思路清晰,内容详实。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华南师范大学 罗一
教学目的:
1、从意象角度认知、体味、鉴赏词的意境与毛泽东所寄托的情感。
2、学习毛泽东词的写作特征:两种风格(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以景传情,景情并茂;既炼字(碎、咽)又炼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深化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是一代传奇的人物。身处于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之中,他作为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在《沁园春·长沙》中我们看到的是年轻的毛泽东虽身历困苦舛桀,却心怀家国壮志,时代的洪流在他身上投影为离乱奔波,交织成一首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泽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有一篇大作《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手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艺术感受?慷慨激昂、气势如虹)
二、写作背景:
中央红军长征时,于19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会后,红军离开遵义,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渡过长江,而蒋介石封锁了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折回再向遵义进军,二渡赤水,攻占桐梓,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在夕阳映照下急速行军通过娄山关。这首词写的是红军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和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娄山关:娄山关位于遵义市之北,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也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模仿跟读。(录音中的声音开始是很深低沉,到哪里就变得很激昂?)
四、分析鉴赏:
1、整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两阕的风格是否一样?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
【上阕】
1、哪些意象?(“意象”就是选用恰当的具体的物象作表征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即用“具象”表达“意向”)
西风、长空、雁叫、霜花、残月、马蹄声、喇叭声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渲染一种怎样的气氛?
交代了时间和环境。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凄冷的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也确定了上阕的基调——悲凉沉郁。
(2)这里仅仅是写景吗?除了写景外还写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