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700字。
中山市南头高中2006-200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两部分五大题22小题,共12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71分)
甲  必考题(54分)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段,完成1~4题。
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它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9.11”事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地承担了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重任,《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结果。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伴随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势之猛,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猝不及防。它造成的后果是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致使一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流失。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物种的退化,文化单一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文化多样性公约》正是在此背景下获得通过的,它确认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两重属性。公约生效后,各国自主制定和保护文化表达方式多样性政策有了保障,在多边国际组织框架内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合作有了保障,它尤其为支持弱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通过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这项行动,教科文组织的绝大多数国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只有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意思是:一般说来,文明的出现在前,文化的发展在后。 
B.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第四大支柱,意思是文化与经济、环境、社会一样,都是能够不断发展的。 
C.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双重属性,所以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是很难区分高下优劣的。 
D.《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 
2.下列论断没有表述“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一项是(3分)【    】 
A.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然贸易”的旗帜下冲向世界的许多国家,挤压了弱势文化的发展空间。 
B.强势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冲击着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根基,动摇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支柱。 
C.《文化多样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属的多数国家的支持下制定并且获得通过的。 
D.“9.11”事件引发了各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 
3.填空(4分) 
  文中第2段提到“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第3段又提到“文化基因”的流失,这里“文化基因”指的是             和             。 
4.根据本文的观点分析下面的文化现象。(任选一条分析,不超过80字。6分) 
(1)“文化大革命”期间,全中国只流行八个样板戏。 
(2)“高天滚滚‘韩流’急”,一段时间以来,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流行。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㈠ 文言文阅读(18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  或:或者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