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 。
2006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题的评价及建议
开 怀
一、试题的评价
2006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由于是我省首次自主命题,因而各种评价纷至沓来。为此,我们仔细分析了今年省高考语文试卷后认为: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优点是显见的,试卷基本上体现了“着眼于正确导向,立足于平稳过渡,确保试题宽严适度”的指导思想和“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但由于我省的命题,尚处在探索阶段,所以从试卷的科学性和试题的难易区分度的把握以及全省抽样得分和考生实际得分的情况来看,确有一些在所难免的瑕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卷的选拔功能,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卷的设计,虽然结构合理,但书写量太多
今年高考语文(四川卷)与去年的全国卷比较,在题型、知识点、能力点以及试题数量的设计上,保持了“稳”的一面,全卷的阅读的字符数都在5800左右,显然结构是合理的。但考生的答题书写量却大大增加。例如第二卷的11——20题,去年考生的答题书写量约为600字,今年则接近1000字,书写量增加67%,加上作文的800字,全卷考生答题的书写量去年为1400字左右,今年为1800字左右。应该说,这大概是近十年来,考生答题的书写量最多的一年,难怪今年相当多的考生抱怨时间不够,只好草草完卷了事,结果这届考生的语文得分普遍太低。
2、试题的设计,虽然导向明确,但严谨有待加强
试题紧扣《考纲》,重视基础,回归课本,注重“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考查,让高三第一线的师生从漫天飞舞的资料与题海中解脱出来。这的确对中学语文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但在严谨上有待加强。
一是个别试题的选材欠规范。如语文的第3题C项的设计“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个题,命题者本身的意图不错,将本土课程资源引入高考试题,具备了“四川特色”。但是所选的材料本身的表述就不准确,因为“扑朔迷离”的意思是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来修饰“古蜀历史文化之”的“谜”则显得“重复累赘”而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如改“之谜”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