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反思2006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探求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思路。
灵活 自主 开放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反思
浙江宁波江南中学谢辉根
尽可能地在高考中减少对未来人才的限制,给未来的人才创造一种宽容、信任甚至是认可的发展环境,完好地显现高考这一国家级考试的选拔功能,这是高考命题尤其是高考作文命题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在200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的命题中有了最充分的体现。
综观200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作文命题方式的更加灵活和作文写作内容的更少限制,体现了较高程度的开放。
一、命题的灵活
2005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打破了话题作文命题一统天下的格局。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2005年的基础上灵活多变,进一步拓宽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空间,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了理性的反拨与探索。
首先,形式交融、活泼多变的作文形式取代了话题作文的单一格局。综观2006年全国卷及各省市卷作文命题,在经历了话题作文的“七年之痒”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悄然回归,高考作文命题异彩纷呈,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气息,体现出相互交融和多样渗透的命题特点。这种多样形式交融的作文命题既使作文的审题难度有所降低,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关怀,也因为形式上的陌生化体现出了创新的效果。以浙江卷为例,“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属于话题作文,又以选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并附有对话题进行解释的相关材料,具有命题形式的交融性。这道题包容了正反两个观点,而在写作中它其实是三个题目,即,“生有所息”,或者“生无所息”,或者是“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题意的多样化,话题的可选性,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同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卷命题所拥有的一种人文关怀。尽管考生对“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话题本身似乎有陌生感,但由于有话题材料的充分阐释,话题本身又与高中语文教材相关联,审题的难度有所降低,看似陌生的话题,其实它的全部写作范围并没有超越学生的准备范围。
其次,减少限制,灵活开放是2006年高考作文的主导命题原则。目前的高考还是选拔性考试,要保证选拔的有效和公平,考题的命制就应该讲究限制的合理性和开放的适度性。限制过死,则容易使思维趋于僵化和保守,导致高考作文的“八股化”,不利于考生个性的发挥;开放过度,则容易出现套题、抄袭、宿构等投机现象,影响高考作文公平有效的选拔。尽管限制与开放是一个二难命题,但是开放应该是人们的一种共识。2006年全国卷及各省市卷,在关注作文命题形式创新的同时,更关注作文命题在选材与立意上的开放性,关注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多样化表现。2006年福建卷的话题作文,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三个中总有一个你感到熟悉的,这体现了开放。四川卷“问”,问什么?问道德,问人文,问精神……;安徽卷“读”,读什么?读人,读事,读物,读自然,读社会,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