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00字。
石钟山记
苏轼
甘肃兰州 金玉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和体会文章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将情、景、理相融合的写法。
2、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并学习作者疑必有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因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有疑必察,重视实践的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巩固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大致掌握读音、表达方式、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轼、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二、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独具一格,自成一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上有“苏、黄、米、蔡、” “宋四家”之称(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蔡襄)。
(注:可以附带检查《大江东去》的背诵情况)
三、学生逐段大声朗读,解决读音问题:
第一段:彭蠡(lí) 钟磬(qìng) 桴(fú)止响腾 铿(kēng)然
第二段:饶(ráo)之德兴尉 硿(kōng)硿(kōng) 莫mù夜月明 栖(qī)鹘(gǔ) 磔(zhé)磔(zhé)云霄间 咳()
颧(quán)鹤(hè) 噌(cēng)吰(hóng) 穴(xué)罅(xià) 澎(péng)湃(pài) 窾(kuǎn)坎(kǎn)镗(táng)鞳(tà) 无射yì
第三段:臆(yì)断(duàn) 殆(dài)与(yǔ)余(yú)同(tong) 夜(yè)泊(bó)绝(jué)壁(bì)
四、整体阅读理解:
1、朗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各段的表达方式:1段、3段是议论,2段属记叙,即记游。
(2)结构上前后有什么特点?
呼应:引导1,第一段针对谁对石钟山命名原因谈看法的?
“郦道元、唐李渤”
引导2,第一段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中说到的是什么?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引导3,第2段写了几次水的声音?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微波入焉”“与风水相吞吐”
学生回答:
首尾呼应:文章开始是针对郦道元、李渤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结尾第三段又提到这两个人,所以是首尾呼应。第一段中的“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与第二段中的“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微波入焉”“与风水相吞吐”相照应,因此本文可以说前后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