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100字。
在变中求不变,在点上求突破
——2006年高考作文对写作训练的启示
  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在寻求变化,命题人员与教师、考生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考了七年的话题作文(99年),命题形式不断变化着。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大的变化上,每一种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渐变。

一、后话题时代:融合与突破
  今年语文考试刚结束,南京的平面媒体上就出现了很多说法,有的说,今年仍然考的是话题作文,有的说考的是命题作文,众说不一。那么到底今年考的是什么?
  作文题目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哲理性的简要材料,二是作文题目(标题),三是写作要求。从第二部分看,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也可以说是定好标题的作文。从提供的简要材料来看,既可以看成是供料作文的供料,也可以看成是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以看成是标题作文的引导语。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那么,命题人,南师大的骆东青教授怎么认为的呢?
  骆东青教授认为,今年是一道“提示型命题作文”。命题基于这样几点考虑。
第一、话题作文的形式不能在延续下去。
第二、很难一下子打破话题的形式。
第三、保留提示语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维。
  设置三句话的基本意图如下:
1、材料的第1句话是“有人说”,不是“鲁迅说”,鲁迅的话中包含着“沉沦”和“沉沦中的反抗”;(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2、重点是第2句,与上句形成颠覆性的关系,在思想上精神上形成冲击力,有助于学生打破日常的思维,产生警醒、反思;(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
3、后来又想,仅写两句,很容易导致庸俗化的辩证,所以加了第3句话“还有人说,”这样就是想打破由前两句话很容易导致的庸俗化的辩证;
4、尽管题目是大路货,平庸,古老,但是提示语的第3句,就是想提升思维的智慧,消除低幼化。过去的话题作文题目,显得诗意,其实也是低幼化的。(张:过去的话题,多属于比喻性的,属于诗意的思维,而今年力图把比喻性的改成因果式的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层次)(虞:高考作文要么“平”要么“奇”,太“奇”的作文,看似好看,不好写。)
5、(针对中学)命题容易些,会使平庸增加,但是题目不是为了显示命题者的才华,是为了考生做好作文。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后话题形式,不仅仅是因为试题的呈现形式,同时基于实际的评价当中对题目与材料的理解。
题目(标题):
  “人与路”是一道虚词用“与”连接起来并非一个逻辑层面关系的两个概念,这道题目中的“路”既可以实化,也可以虚化。这里的“人”可以实指,也可以泛指。
  “路”实化之后,可以是大路小路,也可以是老路新路,也可以是乡间小路柏油马路甚至是高速公路,当然也可以是泥路石子路等等;而“路”虚化之后,可以是人生之路,工作之路,交友之路,学习取经之路,开拓创新之路等等;反向则可以是死胡同,不归路,浪迹天涯等等。
  “人”可以是单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甚至人类,可以是现代人,也可以是古代人,当然,中国人外国人也可以,写自己可以,写父母、朋友也可以,写伟人可以,写凡夫俗子也可以……
  “人与路”,按常理与“人生之路”、“路”并不是一回事,但事实上,只要写路,就会有人。这样,“与”在审题时可以理解为介词:人在路上;可以理解为助词:人的路。
  据此,可有如下结论:从排列组合的角度来看,这道题目(标题)可以演变出无数种复杂的情形,当然,也就可以将许多相关内容都巧妙的演化到这篇“人与路”的文章中来。题目的选择范围与立意取舍远远大于提供的材料。这是一道很有人文情怀的题目,也是一道很传统的命题,通常情况下,不大容易“偏题”、“走题”。
  材料的内涵则有更多的解读。
  鉴于试题形式的变化,鉴于题目与材料的包容性,我们才这样认为:写作训练进入了后话题时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