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500字。
我的呼吁
作者  史怀哲
教者  甘肃榆中恩玲中学(730100)  白瑜厚
教材分析
《我的呼吁》是史怀哲在1954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作者呼吁要重视生命的伦理,要抛弃暴力,选择善良,要放弃战争,寻求和平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两段,作者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了它的具体含义。第二部分则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指出了如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
这篇演讲词充分做到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但本文涉及一些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学习课文之前,要先进行一下介绍,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在西方的影响等。因为本文是翻译文章,有一些欧化的长句子,需要抓住主干,仔细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涉及一些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在西方的影响等。
2、分析并体会长句的表达效果,抓住主干,仔细分析。
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内容的逻辑性、思想性和鼓动性,把握演讲词内容方面的特点。
2、领悟、品味其中精彩的语句,感受本文的艺术性。
德育目标
    重视一切生命,尊重一切生命,做一个胸怀天下,善待万物的人。
教学重点
分析稳重的逻辑层次,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品味精彩的语句。
教学时数
2课时内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小草丛中孱弱的小花了吗?柔弱的花茎上顶着一朵雄赳赳的小花,开得那样自在而坦荡。这时来了一位小姑娘,也许因为觉得好玩,她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慢慢地掐断了花茎,小花“安闲地”躺在小女孩手中。你可曾听到小花痛苦的呻吟,可曾注意到小花怨恨的神情?就想这样,一只小鸟,有时因为人的占有欲而委落尘埃;一只蜗牛,可能因为人的粗心大意而在我们坚硬的脚下粉身碎骨;一朵小花只是由于人的爱美之心而凋零枯萎……生命,特别是细微、弱小的生命,往往不被我们当作生命而践踏,实际在它们的世界里,何尝不是天崩地裂的灾难!何尝没有肝肠寸断的悲伤!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说战争和疾病。过去不久的伊拉克战争,让许多的人失去家园,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巴以冲突,让许多的生命化为缕缕青烟。目前,国际社会又共同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送走”了“SARS”人类又“迎来”了禽流感。人类面对这些灾难,应该如何去面对?——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促进生命——史怀哲以他尊重生命的伦理向我们展示了一颗博大而高尚的心灵!二十世纪初,拥有三个博士学位,又正式取得医生执照的三十八岁的法国人史怀哲,抛弃了似锦的前程,从法国赶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他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景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而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腹痛引起肠闭塞的病人开刀,以往非洲这种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没有第二条求生的路。当他救活病人时,病人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开,眼神中充满着疑惑与感恩。史怀哲告诉他们:“我不是巫师,是‘爱’支持我这样做。”此时,白人与黑人都感觉到:“我们是兄弟。” 他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授奖仪式上,他发表了一篇演讲,这就是——《我的呼吁》。
二、作者简介
史怀哲AlbertSchweitzer,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一1965)出生于阿尔萨斯(一战前属德国、战后属法国) 他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巨人。他从小就是一个极富爱心的孩子。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年轻时不仅是神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他决定并实践了“三十岁之前为研究科学和艺术而生活,三十岁之后献身服务于人群”的宏愿。他38岁获得医学博士后,携妻子远赴非洲投入医疗服务工作,成为“丛林中的医生”。他将生命中的半个世纪贡献给了赤道非洲,贡献给了那里的医疗事业,从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到与世长辞,他在非洲蛮荒丛林中渡过了五十余年,非洲人称他为“非洲之父”。他一直被视作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他的“敬畏生命”的思想闻名于世,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1954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金,但他将资金用来修建麻疯村。这里选录的是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站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舞台上,面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精英、泰斗,面对那让人艳羡的巨额奖金,很容易像一些娱乐界某些小丑大腕们说的一些感谢张三、李四,感谢时代、祖国的话。但是史怀哲没有这样。他甚至没有总结自己在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是向这批高层次的听众也向全世界阐明自己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要义——“重视生命的伦理”,并以此为基点,针对现实中种种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反人道行为,以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发出了他个人的呼吁:消灭暴行、防治疫病、制止战争。在语言表达上,由于深受作者本人哲学、神学观念的影响,因而言辞严密,思想性强,同时也明显地烙上慈善的印记。
三、写作背景
在20世纪的欧洲,史怀哲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于1875年生于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神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然而,就在他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随后,他放弃在欧洲的优越生活条件和锦绣前程,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直到与世长辞。在恶劣的条件下、在繁重的医疗工作之余,他还努力创作,除了神学和音乐,他还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学的著作,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着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的行动和思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家知道,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给世界和平和整个人类带来了巨大威胁。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次核爆炸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又把原子弹用于实战,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美国凭借其核垄断地位及庞大的常规兵力,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1949年8月29日,苏联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接着双方又进行研制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的竞赛。1952年10月31日,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次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后来,英国、法国和中国先后试验成功原子弹和氢弹。这对于打破美苏核垄断地位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后,美苏又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据统计,1945年至1985年,全世界总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其中美国占805次,苏联占562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史怀哲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世界,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核战争。为此,他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诺贝尔和平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街道、青年活动中心更是不胜枚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