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00字。
 在整体阅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思美
 ——关于一节诗歌阅读课的反思
 郴州市三中  何湘华
第一板块   听课笔记
 一、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二、导入:提出高考要求,关于诗歌鉴赏的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三、介绍鉴赏步骤:
 1、细读作品标题。诗题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它表明题旨,写作范围,内容。
 2、联系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生平)。
 3、品析意境,分析评价作者思想。
 4、辨析表现手法。
 四、读:听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1、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风流人物”指什么?
 学生明确:指英雄人物。
 2、诗歌上阕重在写景,写了什么地方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着重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景物的气势。
 3、诗歌下阕重在写人,写了什么人?展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
 提示: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风华正茂,大破曹军。再者,孙权兄长孙策和周瑜分娶了大乔小乔,周瑜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都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所渴望的,这就是为什么选取周瑜入词的原因。 
 4、“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人生如梦,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六、板书:
  赤壁        壮阔之景
  周瑜(小乔)豪壮之人       豪迈之情
  苏轼        失意之人
 七、再读。(由开始朗读的学生再一次试读)
 八、辨析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分析词的表达技巧。
 第二板块   课后反思
  笔者认为这节课中存在的纰漏有以下几点:
 对诗句的整体理解指导不足。
 周瑜的儒将风范以及与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相关连的作用没有分析透彻。
 内容过多,主次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
 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没有分析透彻。
 没有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联系,使诗歌内容和形式分析割裂。
 其中最突出的就在第四、五点。而这也是教学者在平时的诗歌阅读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要解决以上两点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结合作品整体,鉴赏诗歌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但是每首诗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或者是语言,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思想情感,或者是表达技巧。不理解诗歌,直接进入意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鉴赏与评价是不可能的事情。离开了整体,只欣赏局部的技巧,那技巧就失去了依托,理解甚为肤浅,不能从深层次去思考,也就会失却了诗歌作为艺术珍品的精彩。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著名的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它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的倒装句式,如果我们在欣赏时只看到了句式的新颖和奇特,只体会到作者细腻的观察和描写,这还远远不够,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写出一个夜行人面对夜色和疏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