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400字。 
第六单元教学建议 
【课文处理】 
本单元共八篇课文,主题集中——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山,形式多样——涵盖诗词和散文等三个门类,容量较大——八首诗词、六篇(段)散文。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故选择《唐诗五首》、《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诸子喻山》、《始得西山宴游记》、《游雁荡记》等名家名篇作为授课内容。 
诗歌课文,可运用比较法,揣摩诗人不同的诗材处理之法,并补充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山意象。散文课文,除《诸子喻山》外,均为古代游记,所以可以适时补充H版教材高二年级第二学期P137-P138上的《文化常识(八)·色彩缤纷的画卷——古代游记》。 
【教案选萃】 
唐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吟咏品味,领会诗人寄寓诗中的思想情感,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模山范水之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想“山”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在座的同学,是否有过登山的经历?请大家闭上眼睛,冥想一下,提到“山”,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二)说“山”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山或雄奇瑰伟、或清丽疏朗,有着万千的气象。 
其实,信手翻阅一下中国的文化艺术文本,或回眸一下中华历史长廊,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历来与山有着不解之缘。 
洪荒年代,想象山岳。于是留下了盘古氏头化泰山、西王母栖身昆仑、神农氏尝草太行等等美丽的神话传说。文明初始,崇仰山岳。于是孔子浩叹仁者乐山;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佛道名山遍布华夏;文人雅士择胜山居;农民起义啸聚山林。现代社会,重估山岳。背包登山,极限运动,如星星之火,渐有燎原之势;《中国国家地理》新选十大名山,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名山的认识。(作为权威的地理类杂志,除了考虑人文地理的因素外,更多地考虑的还是山的自然地理要素。) 
(三)读“山” 
感谢我们的先人,当我们准备走山访水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读山吟水、读读祖先留下的模山范水之作,先来亲近一下祖国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1、说到唐诗,说到山水风光,自然绕不过一个流派,那就是——山水田园诗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品读这一诗派的代表诗人孟浩然和王维的两首诗歌,走进唐人的山川,领略别样的美学风景,感受别样的人文情怀。 
(1)散读《晚泊浔阳望庐山》和《终南山》,了解对“山”这个相同的“诗材”两位诗人在开掘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2)读析《晚泊浔阳望庐山》 
①师范读,生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急切——失望;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欣喜;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神往。 
【引导问题】 
A、古人说: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从吴越返乡的几千里中,可以说好山好水赏不尽,诗人为何还是失望不已?
游褒禅山记  教案
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阳、卒、穷、咎、夷、相、胜”等;熟悉虚词“乃、盖、其、焉”等的几个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呼应的写作方法。
           探究文章中提出的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培养攻坚不畏难、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l、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
   ④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
 三、课文分析
   (一)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解释词类或用现象
  明确: 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碑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提问:“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明确:名词活用作动词。“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二)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段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让学生感受山之魂
——高二下语文第六单元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一、基本认识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人合一。他们热爱大自然,注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吸取精神营养;同时,也把大自然当成对话、沟通的对象,并通过自然寄托未来志向,抒发思想情感、表达审美情趣。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中,以山为题材的诗文源远流长,蔚为大观。这些诗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传统也十分丰富,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高中阶段正是形成人生观和审美趣味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我们既要培养他们具有开放的胸怀,大量汲取整个人类文明的精神遗产,同时,对青少年思想行为中普遍存在的反叛意识导致的轻视传统、拒绝经典等倾向也要加以注意,并对他们重点补充民族文化传统的营养,帮助他们建构起健全的文化心灵版图。
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是以 “山”为主题组成的古典诗文单元,这些诗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山的景色,由山引出的感想、思考,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山文化”的缩影, 
在对这些诗文进行单篇学习的时候,我们已经从词句、文风、结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进行了学习鉴赏。但是,这样的学习当然是以语言为主的,零碎的,尤其是对以 “山”为意象的传统文化的感受是断断续续的。而利用综合学习的时机,通过专题学习设计,引导学生集中品味中国知识分子通过 “山”所表达寄托的思想感情,来领略中国民族文化大餐,是很有意义的。
二、教学设计
1.单元学习总结,学生归纳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并将基本信息按照“诗文篇目”“所写山名”“风景特点”“文化意蕴”等项目分别填表。这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对归纳能力的检验,也使学生初步感知综合性学习对象,逐渐形成整体印象,便于进一步开展研究。
2.通过整理、了解中国山水诗文繁荣的现象,在教师引导下探讨以“山”为话题的诗文在中国兴盛的原因。
3.对本单元中的诗词文章的意蕴内涵进行归类,分析这些意蕴在今天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哪些可能有消极意义。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或消极的部分,引导学生区分利弊,是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4.在意义评判的基础上,吸收古人的文化精神,建立属于“我”的“山”文化意象。
学生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归纳高中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各篇中对“山”的描述。
三、实施过程
1.复习单元学习内容,引入情景,梳理知识,为进一步整合学习创造条件。
教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六单元的一组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是很出色的描写山水的文章,从名家文章中,我们不仅能真切感受到山川的秀美,还能体会出作者们的对自然的感情态度、还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边浏览课文,一边回忆所学,按照这样的分项内容归纳以后,完成下面的表格。注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有余力的可以考虑多篇。最后在班级交流。
(学生分组阅读诗文,轻声讨论,时间约5分钟)
教师: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