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00字,含文体背景、阅读指导、思考探究、文言翻译等内容。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习要点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远中
【背景知识】
你了解序言、赠序、导言这几种文体吗?
    序言是写在书籍正文前边的文章,又称序、前言、序文等。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最早时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一般置于书前,而称附于书末的为跋,或称后记。古人写诗词,前面所加的说明文字也叫“序”。序言一般由书稿作者本人撰写,多是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如鲁迅的《〈呐喊〉自序》。也有的由别人撰写,多是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如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部作品的序言不一定只有一篇,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就有七篇序。一般说来,书再版一次就可以有一篇序。
    古人送别以诗相赠,将诗收集在一起后,所加的说明文字,称为“赠序”。如唐代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虽然并不附加于赠诗的前后,也都叫赠序。内容多为推崇、赞许或勉励之意,已和赠序的原意不完全相同。赠序不同于序言,序言针对的是书籍或诗文,而赠序所面对的是送别的人。它是写作者和对方的友谊、关系,表达对对方的期望和关心等。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导言又称导论、绪论等,它是在书籍开头部分概要地向读者介绍有关这本书的主旨、内容、体例等的,但与序言不同。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而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主旨及内容。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而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还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但导言只有一篇。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俊格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关于作者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思来人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的时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促使孙中山走上革命的道路。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一开始就是与帝国主义利益相对立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一种表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