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10字。
农村初中听说教学应对策略
长沙市一中 林琳
农村初中语文听说教学现状堪忧,以看代听、以写代说现象普遍;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低下,听人说话抓不住要领,自己说话又词不达意。笔者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十余年,对此感受颇深,试图通过对此种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理性的思考。
听说现状的理性观照
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种种文化科学素质,但有两条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较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吕叔湘先生曾说:“在实际交际生活中,用语言的时间比用文字的时间多得多……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能不说话,有时候还得说很多话,不光是说一些零零碎碎的话,还得说整段整篇的话,人人要开会,时时要发言,许多人要作报告、教学生、带徒弟,更多的人要接洽业务、办交涉、或是讨论问题……”一言以蔽之,要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广大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较低。如听人说话,抓不住对方的要领;说话辞不达意,更别提得体二字。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局面,绝不仅仅是“腹内空”的缘故,也有“讷于言”的因素,许多学生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不能言传到位。笔者在农村初中任教,曾对某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分别有69%、71%、78%的同学认为自身口语能力亟待提高,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就越认为自己说话水平不够。造成如此之原因,一方面,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听说能力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和发展的,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再加上受升学因素制约,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同程度忽视了听说能力的提高,使之长期处在一种自在状态。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观念上也存在问题,很多学生觉得,我们年轻耳灵,从小就天天用耳朵听话,还有什么练头。其次,农村中学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形不成说普通话的氛围,学生不愿说也不敢说,往往土话连篇,与要求的听说水平相距甚远,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加强训练的理论含义
加强听说训练,能够发展语言发送和接收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头语言形式进行交流。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和含义,以作出恰当的反应;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者,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就要求所说的话有实际而明确的内容和含义。培养学生善听善说,善于通过口耳交流思想,这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听说教学对发展学生思考能力的敏捷性,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听的本质是听者经过自己的思考、归纳、整理,把对方的口语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容;说的本质是说者归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