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40字。
兵车行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二、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传递出来。
[教学设想]
一、意在通过朗读来串联这节课的教与学。即:①诵读→②陈述这样读的理由→③交流探讨、评议→④再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诗的理解(挖掘诗中信息,结合朗读来体味语言,边朗读边品味,边理解边表现,不失为一个可操作的办法。诗的韵味最不容易用语言表述,能有感情地传递出来,就说明理解得到位:)
二、反复比较孙道临和张家声两位艺术家朗诵的《兵车行》,发现在很多细节的出来上截然不同,但同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学生同样能有独到的理解和表达。所以,尽量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少些分析,这样,或许更有价值。
三、诗要靠形象说话。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想象,不失为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再现其声其状,引起审美感受,即景即事生情,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诗歌表现深深的同情。这些诗句至今还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这就是诗人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时而写的《兵车行》。
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把握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