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11张,教案约2490字)
16.《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诗中反映的唐朝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1.杜诗的沉郁风格。
2.本诗歌的怨愤基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工部,作过拾遗,又称杜拾遗。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59岁。

三.杜甫诗歌名篇名句举例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兵车行》等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写得很深沉,主要是因为杜甫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疾苦,忧国忧民所致。

四.相关背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希望落空。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谒见一些权要,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五.《兵车行》相关背景了解。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课下注解)。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六、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