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约3000字。紧扣泪水对全文进行分析,说明战争给经历者和无辜的人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江都中学 吴春梅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重的战争创伤。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
二、走进作者(PPT显示)
肖洛霍夫,苏联作家,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辍学,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14年间完成四卷本,小说引起多次争论,但仍获得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还发表《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第二部,苏联评论界称他为“史诗作家”,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三、探索背景(PPT显示)
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小说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俘虏逃回后的经历。
四、整体感知
1. 课文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怎样的遭遇呢?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用最简洁语言概括)
【PPT显示】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1)→妻女炸死(穿心的痛5)→找到儿子(喜气洋洋6)→儿子牺牲(埋葬欢乐10)→领养孤儿(轻松光明15)→【出来车祸(悲愁的心)24】
五.文本研习
小说中有很多哭泣的情节,
1.第9节 失去了儿子后,“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齐读,这是为什么?
(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
(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