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30个字。
九年级语文试题
写在前面
亲爱的同学,课改三年来,我们经历着语文学习的革命, 我们在课堂上学语文,更在生活中学语文。我们重视了读写听说,更重视综合学习的能力。今天的考试就是展现我们语文综合素养的舞台,相信你能独立、自主、自信地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
书写(4分)
请将下边的句子写在书写格子内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注意:此题根据抄写文字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后边的答案文字都要认真书写。)
阅 读(56分)
一 阅读下列几则有关“秋”的古文,然后答题。(本题共5小题,计9分)
《诗经·国风·采葛》
彼采葛①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淮南子·说山训》(节选)
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a将暮②,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b寒。
《三国志·魏志·辛毗③传》(节选)
以明公之c威,应困穷之d敌,击疲弊之e寇,无异迅风之f振秋叶矣。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节选)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g过耳。
【注】①葛:与后文的萧、艾均为植物名。②暮:_____。 ③毗:_____рǐ。
1.老师将《淮南子·说山训》中的“暮”的注释写漏了,请你查阅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含义,将注释的内容补上。(1分)
2.《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中,作者把“困穷之敌”、“疲弊之寇”比作什么?(1分)
3.请用一个逗号将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正确断开。(1分)
4.以上四则材料中共有九个“之”字。请将与“瓶中之冰”的“之”字意思相同的找出来,并把它们的序号写在答卷的横线上。(2分)
5.这几则古文所表达的意思后来都成为人们广泛引用的成语。请写出其中两条,并将相关内容填写在成语积累卡上。(4分)
二 阅读下文,然后答题。(本题共6小题,计14分)
话说“秋”字 (有删改)
张 波
①一提到“秋”字,人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画:天高气清,北雁南飞。_____,_____。人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春去秋来,时光如梭。所以千百年来便有了“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的观念。
②“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其发音大概也从蟋蟀的鸣叫拟声而来。《诗经》就有这样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中国北方,阳历八月蟋蟀成虫出现,九月盛行,十月鸣叫短促高尖,秋尽蟋蟀也就死去。《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的诗句,促织即蟋蟀;阮籍的《咏怀诗》:“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帏。”也把秋同蟋蟀联在了一起。
③《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汉蔡邕《章句》有云:“百谷各以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这便说明“秋”与“谷物成熟”的关系。可见尽管“秋”字的起源与蟋蟀有关,但归根结底,与秋这一时节概念发生牢固联系的还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景观。
④“秋”的意义有以下几种: 1.秋季。 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2.A 。《诗经·国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3.日子,时期。诸葛亮《出师表》“ B。”4.白色。李白有诗:“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5.飞腾。《荀子解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