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00字。
《等待戈多》研究性阅读
【课堂慢镜头】
一、作者以两个流浪汉为主要角色有何深刻用意?
解析: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如此看来,剧中的两个流浪汉正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的缩影”;他们无聊的动作、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正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外化;他们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二、两个流浪汉到底在等待什么?
解析:“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表现出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真实可信,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却只能在等待中死亡的苦闷绝望的心态和惨淡的人生。
三、“戈多”到底是谁? 
解析:有人曾问贝克特,戈多是谁,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有人认为,戈多就是上帝,根据是戈多(Godot)是由上帝(God)一词演变而来;有人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因为在剧本的法文手稿中,波卓曾自称是戈多;也有人认为,戈多这一人物的由来同巴尔扎克的一个喜剧剧本《自命不凡的人》有关,该剧中就有一个众人都在谈论又始终不曾露面的神秘人物戈杜(Godeau)等等。另外一些学者,则不满足于对戈多的索引式解释,而认为戈多无非是一种象征,是“虚无”、“死亡”,是被追求的超验──现世以外的东西。后一种理解似乎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戈多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会的人们对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盼。
四、剧作的重心是“戈多”还是“等待”?
解析:其实,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等待亦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要选一个代表人类20世纪生存状态的戏剧,当然是《等待戈多》。
事实上,等待戈多的不仅仅是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