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两个课时,约2190个字。
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感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2、细读理解,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品读体会,学习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难点: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三、教法、学法
通过指导学生的诵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诗歌的方法,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来完成学习目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谜语;浣花溪畔几间房,层层茅草盖梁上。杜公作诗于此堂,文学史上永留芳。(打一名胜古迹)
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去参观一个地方——杜甫草堂。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二)简介作者
杜甫,字[字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写的诗被人誉为“诗史    ”。 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我们曾经学过和杜甫诗有:1、《望岳》2、《春望》 3、《石壕吏》4、《江南春绝句》5、《春夜喜雨》。
(三)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个长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公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四)解释诗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五)初读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俄顷(é qǐng)、丧(sàng)乱、突兀(tū wù)见(xiàn)此屋、恶卧(è wò)怒号(háo)、布衾(qin)、大庇(bì)、挂罥(juàn)
朗读•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六)朗读指导
①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
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