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900字。
临川二中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小组成员:邓太平 陈惠良 刘全德 邱永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哺育(bǔ) 埋怨(mán) 一筹莫展(chóu) 敷衍了事(hū)
B.熨贴(yù) 似的(sì) 不落窠臼(jiù) 咄咄逼人(duō)
C.吮吸(yǔn) 荷载(zài) 螳臂当车(dāng) 引吭高歌(háng)
D.骁勇(xiāo) 要挟(xié) 羽扇纶巾(guān) 言简意赅(gā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部景问题。
B.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C.中国的逻缉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只使黑格尔羡妒。
D.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孕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简约的形象中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很多人非常不相信广告,可他们在消费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却仍是广告,这一悖论充 分 出消费者的信任困境。
(2)在读博士生跳楼自杀,家长公开遗书,意在 世人要珍爱生命和学会感恩。
(3) 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 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法 。
A.反射 警示 以至/保证 B.折射 警示 以致/保障
C.反射 提醒 以致/保障 D.折射 提醒 以至/保证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写议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文章才能入情入理,否则就只能是隔靴搔痒。
B. 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姚明去美国打球可能是件大事,可对于美国篮球巨星来说,其实他也许只是个不足齿数的小人物。
C.为彻底证明数学七大世纪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朱熹平教授等人心无旁骛,历经了10多年的艰辛,其成果正待审定。
D.齐达内神出鬼没的过人,传球动作,他在绿茵场上的凌波微步身法,他令对手胆寒的射门绝杀,使其他球员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冯友兰是中国名满士林的一位哲学大师,集“红烛”、“扶手”、“人梯”精神于一身,更是一位“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的师长。
B.目下,人们茶余饭后打点闲暇时光的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形式,非电视剧莫属。
C.“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口号中,人们看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
D.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日益临近,北京将把怎样一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展现在各国
人民和运动员面前?对此,我们充满了期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戏曲的演变
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戏曲的生存土壤在市井的勾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和乡村的节日庙会。它的观众是市民和农民。在当代的城市,过去意义上的勾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已基本不存在,寄身于这些地方度日的市民阶层,为数也已不多,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正在消失,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剩下的另一块戏曲土壤便是乡村。
那么,如今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呢?乡村的主体,那些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成为漂泊在城乡之间的一个流动群体。许多乡村都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村落。仅有老幼病弱在家的人群,已经不构成娱乐主体和消费主体。在那些地方,以往那种乡村社会自发的作为节日自我娱乐活动的唱戏活动已很难重现,既没有那样的人才,也没有那种心情了。外来的,不管是县里的还是外省市的剧团,都很少有机会再到乡下演出,因为这里既没有足够的观众,也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他们的演出支付酬劳。
从这种物质层面的客观现实来看,戏曲现在只能在重大节日或村民的庆典日才有可能作为点缀而登场。以前,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戏曲的根在乡村。可是现在,乡村生活自身已被部分消解了。所以,戏曲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戏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
戏曲以往存在于乡村的物质背景是,在农闲时节,或赶集上庙会的日子,作为一种娱乐或庆典,为村民们提供娱乐。它存在于乡村的精神背景是,提供“说古”和“教化”,通过戏曲演出,使人们知道历史常识,懂得是非,善恶,明白人生的价值和努力方向。
现在,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改变,乡村的精神生活也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戏曲早已失去它的说古和教化功能,尚存一部分娱乐功能。比如说,以往人们是从岳母刺字,胡秋戏妻,王宝钏寒窑,老莱子娱亲,杨家将,霸王别姬等戏曲故事里学习历史和人生常识的;可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乡村青少年都上过小学,甚至还上过初中,高中,他们已经通过学校教育粗略地了解了一些历史常识,完成了以往由戏曲承担的启蒙教育(即“说古”的使命)。而且,由于当代社会信息发达,特别是近些年来电视在中国农村大面积普及,使得乡村文化生活内容空前丰富。人们对社会信息和价值观的感受,理解和接受变得异常地迅速和便捷,甚至国际最新的时尚也有可能在乡村同步流行。在这种精神背景下,原来戏曲传播价值观,完成道德教化,充任精神导师的作用,瞬间瓦解。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甚至失去信赖性。所以,戏曲存在的精神背景也在消失。
失去了生存背景的戏曲其实还存活着,可是这种存活的性质和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的戏曲,作品与观众之间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共鸣,当戏曲向观众描绘一种生活,讲述一种价值判断的时候,观众也在用惊叫、叹息和眼泪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这种对话过程中,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之外很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可是现在,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为一种博物馆艺术。为了取悦于不懂戏曲也不需要从戏曲中接受教化的城里人,戏曲被拆卸成一节一节的“折子戏”,甚至只是某个演员拿手的某个唱段。原本内涵丰富的具有精神沟通功能的文化活动,现在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剧本的内容被抽空,看戏成为(戏曲)音乐欣赏或技巧表演——唱段、水袖、帽翅功、辫子功、矮子功、武打技巧的欣赏等等。这样的表演也是表演,这样的存活也是存活。只不过,经由这样的生存形态,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原来意义上的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节选自《文汇报》,2006.5.30)
6.从原文看,说明“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正在消失,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
B.原本的内涵丰富的具有精神沟通功能的戏曲,现在被折卸成“折子戏”,内容被抽空,看戏成为音乐欣赏或技巧表演欣赏。
C.作为戏曲生存的另一块土壤,乡村生活已被部分消解。戏曲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经验,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
D.电视的普及使得乡村生活内容空前丰富,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甚至失去了信赖性。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社会信息发达,特别是近来电视在农村大面积普及,使人们对社会信息和价值观的感受,理解和接受,远比戏曲变得迅速和快捷。
B.过去戏曲所承担的启蒙教育,如今已被学校教育所代替,人们不再需要从戏曲故事里学习历史和人生常识。
C.戏曲的价值在于,作品与观众之间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共鸣,在戏曲对话中,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之外还有更多的思想收获。
D.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迅速地瓦解了原来戏曲传播价值观,完成道德教化,充任精神导师的作用。
8.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都市没有了勾栏瓦肆,茶楼酒舍,宫殿堂会,乡村没有了节日庙会,戏曲就没有了作为观众的市民和农民,戏曲就失去了现实土壤。
B.戏曲很难在农村生存下去,既是因为它没有足够的观众,又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演出支付报酬。
C.过去的戏曲向观众描绘一种生活,讲述一种价值判断的时候,能引发观众惊叫、叹息和眼泪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同。今天的戏曲没有去描绘这种生活。
D.当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成一种博物馆艺术,并发挥它的娱乐功能的时候,原来意义上的戏曲就会逐渐蜕变为一种记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9—12题.(12分)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