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00字,共26小题。
2006年上海市语文七校联考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⑴曾经有一个特别奇怪的场合,作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的我被要求当场“简单扼要”地说出:“文化是什么?”
⑵是在1999年的“议会”里。从9月开始,官员每天四五个小时坐在“议会”里接受“议员”轮番质询。我是个“新生”,“议员”发言多半用一种怒吼咆哮的声音,麦克风再把音量加以扩大,耳朵嗡嗡作响,一天下来,晕眩的症状出现,我总在头昏脑胀的状态下回到办公室,再看公文到半夜。交通局长是学者出身,他的症状是胃绞痛,想呕吐。到了12月底,预算要三读通过,第二年的政务才能执行。咆哮了四个月的“议会”为了要表现“戮力为公”,很戏剧化地总是通宵不寐地审预算,从下午两点开始连审24或48小时。议员可以轮番上场,回去小睡一场或者吃个酒席再回来,官员却得寸步不离地彻夜死守。我坐在大厅一隅,看着窗外冬夜的雨湿湿地打在玻璃窗上,沙沙作响,觉得全身彻骨的寒意。
⑶就在这样的一个湿雨而焦灼不安、黑夜透着荒谬的凌晨3时,我发现我被唤上了质询台,为台北市的文化预算辩护。一个“议员”,刚从外面进来,可能才应酬完,满脸红通通地大声说:“局长,你说吧,什么叫做文化?”
⑷文化?它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自卖菜小贩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⑸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⑹在一个空荡荡的议堂里,半夜三更,这样谈文化,好像只有鬼在听。我心里在想,我知道,你以为我会谈雄伟的博物馆、华丽的音乐厅和伟大的艺术家,不,如果你给我更多的时间,我会继续说下去,即使是三更半夜寒意彻骨:
⑺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江南乡下人。简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这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⑻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斯多得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⑼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⑽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既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军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
⑾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选自《南方周末》2005.4.21
1. 从文章第四节内容看,作者认为文化即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这种气质,根据文意,指的就是 。(用一句话概括)(2分)
2. 从全文看,作者之所以有意不谈博物馆、音乐厅和艺术家,是因为 。(3分)
A. 一般人都会谈博物馆、艺术家等,所以作者宁愿另劈蹊径,以求出新。正是作者智慧的表现。
B. 因为博物馆、音乐厅、艺术家再宏伟华丽而伟大,却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因此不谈。
C. 因为博物馆、音乐厅、艺术家体现的文化是虚的,只有具体每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文化,才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
D. 因为作者更关注的是人,是每个人的言行、气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存在。
3. 本文列举胡兰成笔下的江南农村妇女,希腊老农及台湾南部乡下的三个例子,又举了德国指挥官和学者梁漱溟二例,列举这二组例子,分别为了说明什么?(4分)
第一组: 。
第二组: 。
4. 文章第五节划线句中“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你的理解是 。(3分)
5. 本文的题目可拟为:(2分)
A. 文化与尊重 B. 文化与人 C. 什么叫做文化 D. 文化的意义
6. 本文作者所谈为“文化”,众所周知,“文化”内涵丰富、深广,因此容易谈的,虚而泛泛或过于艰深枯燥,但本文却写出平易而隽永,令人耳目一新。你认为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达到这一效果)的呢?请简要分析(分条陈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3题(22分)
破碎的美丽
⑴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⑵我喜欢断树残枝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面斜玉栏折裂,喜欢云冷星损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然后静止。每当我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出于一种变态心理,但我确实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颠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假借给别人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