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40字。
《花未眠》教案
田程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间:1分】
课前:播放配音图片(海棠花图)——气氛渲染
人类上下几千年不懈追求和寻觅的归根结底也无外乎三个字——真、善、美。科学追求真,社会学、伦理学追求善,而文学艺术追求的却是这个亘古不变、永恒不老的美!一个美字竟让无数的文人骚客魂牵梦绕,为之消得人憔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朵花,从一朵花里来看一个美的世界、美的宇宙。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花未眠》。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板书:
花未眠
川端康成
二、课文配音朗读【时间:3.5分】
首先,我来朗读课文1-5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课文,边思考两个问题:
课文第一句话中的“微不足道的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是指花未眠这件事
文章中作者说自己“大吃一惊” ,为什么会惊,惊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发现花未眠;因为发现了海棠花另一种美——“哀伤的美”。
三、研读课文【时间:4分】
【课件】
不可思议(常常)
未眠的海棠(大吃一惊) 提示—— “我”?
花未眠(众所周知)——才明白
作者到底是何许人也?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川端康成。(展示课件)
四、作者介绍【时间:1分】
川端康成,是20世纪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1899年出生于大阪,父亲是医生,幼年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画家和文学家。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着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颓废色彩极为浓厚,《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有诗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