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字。(指导写说理的文章。只会观点加例子而不会说理的学生,看后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拿起理性的解剖刀
——怎样分析事实论据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这话是真理。中学生写的议论文与学术性、政论性的论文不同,它往往较多地引用鲜活而具体的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占有足够的事实论据,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事实论据,往往成为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制胜法宝。但是,倘若我们以为写议论文只需要摆点事实就万事大吉,那就错远了。没有事实论据是不行的,而光有事实论据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列举事实论据以后对论据进行深入地分析,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关键。可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中学生朋友最易犯的毛病则是分析事例过简,甚至缺乏必要的分析,从而使事实论据中包含的典型意义不能发挥出论证的作用。
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有多种方法。现摘其要简述之。
因果分析法 即在列出事实论据后,就论据中事物的成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或由果索因,探求本源,揭示本质;或由因导果,进行推断,寻求结论。例如:
有人为贪官辩护,说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但是同是天津这条“河”,刘青山、张子善侵吞巨额公款,由当年的红小鬼、国家功臣沦为人民的罪人,湿了“鞋”;木匠出身的书记李瑞环的“鞋”却永远干干净净。同是上海这条“河”,市委书记陈良宇湿了“鞋”,但当年著名的陈毅市长却两袖清风,一双净“鞋”。刘青山、张子善、陈良宇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关键在于政治上抛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思想上拜金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李瑞环、陈毅“常在河边走,硬是不湿鞋”,关键在于他们政治理想高远,思想上永远想着人民,想着国家,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品德修养。河边湿鞋的关键在“人”而不在“河”。
这个文段,先是同中求异,列举了刘青山、陈良宇等人自己“湿了‘鞋”’和李瑞环、陈毅“硬是不湿鞋”的典型事例,继而由果索因,从各自行为的内在因素人手,循着“为什么”的线索顺藤摸瓜,分析出相同外因条件下两种不同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异中求同,揭示出是否“湿鞋”的关键在于自身的政治理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文段通过此番因果分析,论证了河边湿鞋的关键在“人”而不在“河”的论点,有力地批驳了为贪官所作“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辩护。
假设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提出某种假设,改变事物存在的条件,并就此分析结果发生的变化,通过这种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演和比较,来强调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进而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例如:
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杜甫说“文章憎命达”。屈原一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李清照一生饱尝忧患,抑郁成疾,遂成一代女杰。如果屈原永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则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平庸的官僚,少一个天才的诗人;如果李白官至宰辅,享尽荣华,不用浪迹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平凡女人而已。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这个文段从正面举出实例之后,提出了改变这些历史人物生存条件的假设,并由此合乎逻辑地推演出这些历史人物在不同生存条件下取得同样成就的不可能性,从而从反面论证了“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观点。
意义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