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010字。
  
17 宋词四首
1 、课文解读。 
雨 霖 铃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柳永 ( 约 987 — 1053) ,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 ( 今福建崇安 ) 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到了晚年才考上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作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柳永长期置身于歌楼妓馆,与歌妓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写男女风情、反映歌妓等下层市民生活的词作较多。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 
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告别恋人时 
上阕叙别情别景,表达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作开篇就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融情人景,以景衬情,造就离别的情调和气氛。日暮雨歇,京城郊外长亭,暮色苍茫,蝉声凄切,一对恋人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即将挥泪告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里写饯别帐饮。郊外的饯别筵上,由于分别在即,离愁别绪尽在心头,吃不香,饮不畅,食欲、酒兴皆索然。虽然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走。 “留恋”是主观情状, “催发”是客观形势,主客观的矛盾冲突,使别情达到高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虽欲留,却不能留,分别的时刻终于到来。此时此刻,二人竟然喉咙堵噎,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有泪眼相对,默默作别,恋人间的情爱,离别的无奈与哀伤,尽在不言中。这两句把离别之际,两人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难分难舍、缠绵悱侧的情景,描绘得相当生动细腻,如在目前。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是思绪万千,其中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分离后的孤凄:我这一走,只有孤单一人在千里烟波迷雾中前行,且与你距离越来越远。此去的南方,天空辽阔,却愁云密布,似乎也暗示着前程不容乐观,吉凶难料,更使人觉得抑郁和孤冷。这两句写想像中的行程和景物,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绪。一个“念”字,既紧扣上句的“无语”,又领出结句,由现实引向设想将来,由实人虚,且贯通下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下阕写想像中的别后相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过片两句紧承上阕的“念”字,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自己与古人同;但;更那堪”句,又立即翻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加不幸。这里是加倍形容法。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设想次日酒醒时的景况,虚景实写:在愁醉恍惚之中,兰舟夜发,忽然醒来,想必是已经拂晓时分,恐怕见到的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意中人却不在身边了 ! “酒醒”遥接上片的“帐饮”,虽然“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喝下了不少。 “杨柳岸晓风残月”句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景中含情。 “杨柳”、 “晓风”、 “残月”这些意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