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个字。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材料
文言文部分
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常识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这些词的词义古今变化不大,容易掌握。但有一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万万不可望文生义,以致造成错误。这些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古今异义。
有一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已毫无关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加以注意。
如:“余”的古义是第一人称代词,今义则变成“剩余”;“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去”。
(二) 一词多义。
有一些词,有它本来的意义,另外一些还有引申义,这造成词的多义现象。
如:“时”本义是“时间”,后来从本义发展引申“时机”(相时而动)。又引申为“按时”、“及时”(学而时习之)。又引申为“时常”(故时有物外之趣)。
(三) 词性活用。
有一些词,通常用为一种词性,但有时活用为另一种词性。
如“智子疑邻”的“智”原来是形容词,“聪明”的意思。但这里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聪明”。
(四) 汉字的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如:“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假借字的产生,大约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本来有一个正字,但是写书或抄书的人由于一时笔误,写成了别一个字,后来相沿下来,得到社会承认,或者由于地方习惯,写成了另一个字。第二种原因是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