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720字。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
本章主要介绍“之、其、而、以、若”等五个虚词的常见的意义和用法。
(一) 之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代词、助词和动词。
一、用作代词。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时多是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如: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代人,译为“他”)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卖油翁》。代人,译为“他”)
(3)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代人,译为“他”)
(4)府吏得闻之。(《孔雀东南飞》。代事)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代事)
(6)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与妻书》。代心情,可译为“它”)
(7)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译为“它”)
(8)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
2、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译为“这”“这个”“这种”“这些”等。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比较这两种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城池)而使它背上理亏的责任。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之”译为“这”)
(3)有良田美竹之属。(《桃花源记》,“之”译为“这些”或“这类”)
(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译为“这些”或“这类”)
3、可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我们)”或“你(你们)”。如: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译为“我”)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之”译为“你”,指秦王。)
二、用作助词。有多种用法。
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阿房宫赋》,“之”译为“的”)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之”不译)
2、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如:
(1)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之”译为“得”)
【译】不如恢复我的税赋不幸得很啊。
或:比不上恢复我的赋税那样不幸啊。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后一个“之”译为“得”)
【译】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观察,往往有心得,那是因为他们思考得很深而且思考(问题)无所不在啊。
3、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可不译。 如: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