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有反思,具有借鉴意义。
品味“拒绝”的高贵
——《牡丹的拒绝》教学案例
曹韩萍
教学依据与设想:
《牡丹的拒绝》来自于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的课文。作者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张抗抗,文章1992年发表在《收获》第一期。张抗抗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独特思考和敏锐感受的作家,她的作品极具个性的锐气和锋芒,对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结构给予特别的关注。我们高一时学过她写的《地下森林断想》。
《牡丹的拒绝》这篇文章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富有哲理,思想意义隽永深刻,耐人寻味。这篇文章通过牡丹不为观赏者开花的事情说明人要有操守有品味,是一篇文质兼美,又能体现时代感的好文章。阅读这样的美文不仅能增进青少年的文学素养,更能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操。
《新大纲》教学目的一栏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在阅读课中必须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对此,我的设想如下:
首先解题。题目包含两个内容:对象—牡丹,她的行为——拒绝。采用拟人的手法,将牡丹写得活灵活现,可启发学生:牡丹拒绝什么?为什么拒绝?带着这个疑问,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读后可发现她是拒绝开放,拒绝虚华,拒绝游人的赞颂,拒绝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拒绝的原因是花期未到,要遵循自己的原则,要张扬自己的个性。
花期不到不能开花是自然规律,作者却认为是牡丹不愿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本性在不恰当的时候开花,而去迎合人们的心情。这是作者赋予牡丹的内涵,也是她借助“牡丹的拒绝”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揭示主旨之前先向学生暗示这一点,告诉他们这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可叫做由物及人。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高尚的精神品质和丰富的材料,还依靠优美的语言支撑,那么,本文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词语?通过朗读和品味之后,形成一种强烈的直觉,对牡丹的敬佩之情得到升华。
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这种“高贵”品格的存在吗?试举例说明。
这样,有效利用文本资源,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历史和现实中优秀人物的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体会和学习牡丹的个性美和品位美。
过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由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领悟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