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00字,关于文言文学习中通假字认识的思考,有一定的总结参考意义。
通假字学习的思考
              佛山高明纪念中学        高 勇
在古文的阅读学习中,我们常遇到各种文言文字词语法现象,“通假字”就是其中之一。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阅读文言文,不明了古字通假,只照字面意思理解,往往会解释不通或者解错句意。确切识别出通假字,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通”,意思是通用;“假”,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作为古代的用字的现象,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的独特的语法现象,从而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和更好地掌握母语服务。对于通假字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在读音中辨析。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例如《鸿门宴》:“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蚤(zǎo)”字通“早”。本来表示“早晨”的zǎo应写作“早”,但这里却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即“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为解决字少词多的问题,古人于是就用了这种同音假借的方法,类似的还有象“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板(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毕升《活板》),“被(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虽然通假与假借有区别,但读音上相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当然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所以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