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0300字。
扬州市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07.元
分值:16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2题,每题3分)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熨帖/驾驭 慰藉/舟楫 静谧/分泌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B.桑梓/污渍 狙击/拮据 纨绔/莞尔 间或一轮/挑拨离间
C.恪守/刻苦 炮烙/咆哮 粗糙/躁动 参差斑驳/差强人意
D.盥洗/灌溉 杜撰/传记 惊蛰/谪居 少不更事/万象更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炫耀 头晕目眩 默挈 锲而不舍
B.编缉 不合逻辑 敕造 赦免罪行
C.情节 乡土情结 形骸 骇人听闻
D 谬种 未雨绸缪 蠕动 妇懦皆知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寒暄(温暖) 敛裾(衣襟) 沸反盈天(满) 可怜辜负好韶光(值得怜悯)
B.窈陷(幽深) 倩影(美丽) 翅膀甫健(刚刚) 娇袭一身之病(由……而来)
C.湔雪(洗) 乖张(伶俐) 百无聊赖(姑且) 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水而上)
D.铩羽(摧残) 料峭(形容严寒)天理昭彰(表彰) 卷起千堆雪(喻指浪花)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 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老舍《想北平》)
②现在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里,鸽子,还有斑鸠、画眉禁不住放声高唱,似乎从来就这般 。(劳伦斯《鸟啼》)
③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梅津美治郎随后,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 ,现在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朱启平《落日》)
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不可少,小睡 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A.黏合 炽烈 曾几何时 固 也
B.黏合 炽热 造化弄人 既 又
C.吻合 炽烈 造化弄人 固 也
D.吻合 炽热 曾几何时 既 又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
B.稼轩词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C.勃兰特以下跪的方式向二战中被纳粹党杀害的无辜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D.《阿房宫赋》充分发挥了赋体的特点,多方渲染,极尽铺张,宫楼殿宇,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文的议论就越是扎实可信,唯有描写文字连篇累牍,后面的议论文字才显得汪洋恣肆。
6.下列对课文的评点,不够恰当的的一项是( )
A.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微笑面对厄运,以乐观击退黑暗,以善良博爱大众,以勇气赢得尊重,以相信生活的美好,点燃所有人的心灯。
B.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以听雨为主线,用地域感、历史感、现实感交织出一个乡思乡愁的诗境。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
C.鲁迅《祝福》——虽然祥林嫂充满“生”的活力,不乏反封建的抗争意识和举动,但她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势力的合围中仍然无法摆脱“礼教吃人”的悲剧性命运,她越是反抗,越是显现出悲剧意味的强烈。
D.沈从文《边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使文章充溢着牧歌气息;但这古老人性的绝响,又使全文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记忆与忘却
余杰
北大放映《辛德勒名单》时,近二千人的大影院自始至终鸦雀无声,异国的恐怖异国的灾难异国的悲剧深深地打动了学子们的心。在惯于用掌声、笑声、嘘声、哈喝声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北大,极少有哪部电影是在如此静穆的氛围中放映完毕的。在放映《活着》时,北大学生对影片中一个接一个喜剧性的场面:大炼钢铁时沸腾的村庄、用来作订婚礼物的红宝书,婚礼上对毛主席像的鞠躬,大食堂里狼吞虎咽的农民……时而引起哄堂大笑,时而引起掌声如雷,观众比看周星驰的喜剧还要开心。我无意责怪以商业为准绳的张艺谋或影院里年轻的观众们,也不想用时髦的理论来分析这种现象。面对悲喜剧的错位,我不寒而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