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宝山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6分)
来自文言的汉语
韩少功
      ①我们常常说,现代汉语是白话文。其实,这样说是不够准确的。要说白话文,要说平白如话或者以话为文,世界上最大的白话文是西文,比如说英文。英文是语言中心主义,文字跟着语言走,书写跟着读音走,那才够得上所谓“以话为文”的标准定义。从这一点看,
现代汉语顶多是半个白话文。
    ②我们的老祖宗是文字中心主义:语言跟着文字走。那时候四川人、广东人、山东人等等各说各的方言,互相听不懂,怎么办?只好写字,以字为主要交流工具。秦始皇搞了个“书同文”,没有搞“话同音”。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五花八门,但字是稳定的,统一的,起主导作用的。
    ③从全世界看,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特点并不多见。我猜想,这与中国的造纸有关系。一般的说法是,公元一百零五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现在有敦煌等地的出土文物,证明西汉初期就有了纸的运用,比蔡伦还早了几百年。有了纸,就可以写字。写字多了,字就成了信息活动的中心。
    ④国学大师钱穆在谈到中国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的时候,谈了很多原因,文字就是重要的一条。在他看来,正因为有了“书同文”的汉语,中央王朝和各地之间才有了稳定的信息网络,才保证了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联系,尽管幅员广阔交通不便,但国土统一可以用文字来予以维系。
    ⑤汉语不但有利于共同体的统一,还有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现在读先秦和两汉的作品,没有太大障碍,靠的就是文字几千年不变。一个“吃”字,上古音读qia,中古音读qi,现代音读chi,读音多次变化,但文字没有变化。如果换上一种表音文字,就不会有几千年不变的“吃”。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乔叟时代的英语,现在的英美人都读不懂,说是古英语,其实不过是十六世纪和十四世纪的事。这更不要说作为英语前身的那些盖尔语、凯尔特语、威尔士语等等,今天的广大英美人就更没法懂了。
   ⑥中国人不能永远生活在农业文明的历史里。随着生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十八世纪以后的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到来,汉语也表现出僵化、残缺、不够用的一面。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可能有利于继承,但可能不利于创新和追新;可能有利于掌握文字的贵族阶层,但一定不利于疏远文字的社会中下层大众,释放出文化创造的能量。这样,从晚清到五四运动,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正是痛感文言文的弊端,发出了改革的呼声。
    ⑦当时很多西方的事物传到了中国,同时也就带来了很多外来语,这些外来语不合适用文言文来表达。文言文的词,一般是单音节或者双音节。但外来语常常是三音节、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拿破仑”,“马克思”,可勉强压缩成“拿氏”和“马翁”,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你不好缩写成“资义”和“社义”吧?碰上“二氧化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怎么缩写?想想当年,鲁迅留学日本,胡适留学美国,带回来很多洋学问,肯定觉得文言文不方便表达,语言文字的改革势在必行。
    ⑧文言文也不大利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白话文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宋代大量的“话本”,就是白话进入书面形式的开始。这与当时市民文化的空前活跃有密切关系。活字印刷、带来的印刷成本大大降低,也可能发挥了作用。宋代以前,白话同样可能存在,只是不一定被书写和记录。晚清以后,中国处在巨大社会变革的关头,阶级结构必须改变。这个时候,下等人的语言要登上大雅之堂,多数人的口语要挑战少数人的文字,当然也在所难免。
    ⑨所以,五四前后出现的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是外来语运动,另一方面是民间语运动。现代文学也依托了这两大动力。比如一些作家写得“洋腔洋调”,笔下有很多欧化和半欧化的句子;另有一些作家写得“土腔土调”。这两种作家都写出了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鲁迅是亦土亦洋,笔下既有吴方言的明显痕迹,又有日语和西语的影响。
(选自《文汇报》06.8.6.有删改)
    1.第③段,“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特点并不多见”。“以文字为中心”的具体特点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列举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以及盖尔语、凯尔特语、威尔士语等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晚清到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发出改革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呼声?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汉语以文字为中心,可能与中国很早就有纸的运用有关系。
 B.“书同文”的汉语,有利于维系我国幅员广阔国土的统一。
C.汉语字的读音,从上古至今多次变化,但字意却往往不变。
D.汉语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已不适用。
E.五四前后,民间语与外来语运动,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F.白话文在宋代有了“话本”之前,已经在社会上广泛运用。
5.目前网络上的“民间语”对汉语有较大的影响,请举例并做辩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生耶  卖艺
吴冠中
①崇拜艺术,崇拜艺术家,视之如圣,其时自己正年轻,炽热如火,纯情如水。进入了巴黎美术学院,那是象牙之塔吗,肯定不是,但自以为应该就是了。课余天天到博物馆、美术馆看那些举世名作,当看到自己的教师苏弗皮的作品同马蒂斯、毕加索、勃拉克等权威相并陈列着时,似乎觉得自己也到了艺术的高层峰顶,进入了峰顶的群落,是这群峰中的子民了,暗自得意地俯视艺海众生。 
    ②一个假日,我去蒙马特高地举世闻名的售画广场参观,卖画的和买画的头碰头,卖画的伸手要法郎,买画的装腔作态摆姿势,看来大都是外国人,买一幅法国画家为自己画的像,带回遥远的祖国去,是一种显示。同样,法国风光、法国色情,也就在这广场上风筝似的飘向四方。艺术,这盘中杂菜,酸、甜、苦、辣,交流着各国文化,包容着古今中外。雅俗之间,毋须争辩,品位高低,难于改变。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