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60字。针对农村高完中的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有效办法.
“读”占鳌头悟诗情  咬文嚼字品诗味

——新课标视野下的诗词教学思考

重庆市凤鸣中学 陈绍清  (404502)

[摘要]新课标对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文就利用“涵泳讽诵法”悟诗情、“含英咀华法”品诗味谈些认识,以期和广大语文同仁共榷。
[关键词] 诗情  咬文嚼字  诗味  新课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词这朵映日的荷花,折射的是一种文化,它会让我们积淀其内蕴,丰富其底蕴,在提高思想认识、熏陶思想感情、陶冶道德情操、砥砺坚强意志、增进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腹有诗书气自华”。带领学生步入诗词的国度,产生“诗词情结”,提高文化品味,使学生在吟诵、赏析、创作之中传承文化与历史,感受语言文字的璀璨光华,是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所必经的探求之路。

“读”占鳌头悟诗情
《毛诗序》曰:“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言志,读诗词无非读诗(词)人的精神及诗(词)人传达其精神智慧。
当前,众多农村学校诗词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要么是天花乱坠的“一言堂”,要么是表面热闹的“满堂问”,要么就是架空分析的“解剖课”,诗词的韵味被教者“剥”得荡然无存。笔者认为:应当巧妙应用“涵泳讽诵法”,领悟诗词背后所蕴含的精神的东西。
中国语言文字具有音、形、义凝定统一的特点,对以此为载体的作品的解读应该是一种多维、立体的解读。和单纯的泛读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