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5张,能抓住文本中的三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进行精心制作,有很强的辅助性和展示性。有教案,约2610个字。
一面
实验中学 CHWM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2、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3、掌握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4、学习叙议结合,画龙点睛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2、掌握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安排:
简介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掌握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掌握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默写
踱(duó ) 赫然( hè ) 捻(niăn ) 颓唐( tuí )
憎恶( tuí ) 恣情( zì ) 地窖( jiào ) 窘境(jiŏng )
摩挲( suō )抖擞(dŏu sŏu )揩油( kāi )
不能自已 ( yĭ )
1、提四位同学上黑板板演
2、课件校对(见课件第3张)
二、引读:
1936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于是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的思想感情也渗透其中了。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作者简介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