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34张。有教案3660个字,学案2690个字。相关朗读素材请在本站搜索下载链接。
《一面》教案
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初中 查益鸿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格。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以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背景、作者、本文的六要素,通过三次肖像描写的分析,加深对人物性格、精神的认识。
一、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当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象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标题)
二、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踱 ( )地窖( )书脊 ( )赫然 ( )殷勤( )莽撞( )
窘相( )捻( )踌躇 ( )摩挲( )颓唐 ( )抖擞( )
《一面》学案
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初中 查益鸿
课程资源: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内山完造(1885-1959), 日本岗山人, 20多岁来到中国, 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 兼售书籍, 开设了内山书店, 自起汉名邬其山。 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 两人友谊甚深, 过从甚密。 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 鲁迅接待客人, 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 半过版画展览。 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 并有《赠邬其山》五律一首。 抗战胜利后, 内山回到东京, 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 1959年9月, 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 因脑溢血去世。 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 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勒石纪念。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踱( )地窖( )书脊 ( )赫然 ( )殷勤( )莽撞( ) 窘相( )捻( )踌躇 ( )摩挲( )颓唐 ( )抖擞( )抚摩( )熏黑 ( )憎恶 ( )揩油( )恣情( )自已( )
2、解释加点字及词语
不能自已 恣情
揩油 窘
3、填空
课文以第 人称,按 顺序记叙了作者 与 见面的全过程,
赞颂了 对 的关怀。
课内讨论
1、 ①本文写的人物是谁?②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③本文的作者是谁?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2、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交代一下本文的六要素。(说出“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3、课文对鲁迅先生几次肖像描写?重点写他什么特征?为什么这样写?
4、怎样理解“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的含义?并结合课文谈谈“我”和鲁迅的关系。